制定强制性国标,为充电宝安全兜底 | 新京报社论
为移动电源制定强制性国标,是一次以公共安全为底线、以产业升级为导向的政策转身。
▲移动电源新国标将设置更严格的技术标准。图/IC photo
新京报社论
充电宝将有国家标准?
据新华社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目前正在公开征集对《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等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本次拟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将对包括充电宝在内的移动电源设置更严格的技术标准。
移动电源主要包括充电宝和户外电源等,近年来移动电源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近期罗马仕充电宝事件的爆发,更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通过设置更严格的技术标准,进一步提高移动电源的安全质量水平,同时还可倒逼产业链转型,提升中国移动电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可见,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行业例行规范化修订,而是一次以公共安全为底线、以产业升级为导向的政策转身,影响势必深远。
在罗马仕事件发生后,已有超过200万件充电宝被全球召回,且不止一家知名制造商被卷入其中,亦包括产业上游的主流电芯供应商。行业性危机的爆发,除了反映出低水平竞争引发的行业乱象之外,也引发外界对移动电源技术标准的关注。
多年以来,充电宝行业高速发展,但由于缺乏专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规范,导致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在电芯、电池保护等环节偷工减料,安全隐患频发。
2023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将充电宝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也就是CCC认证管理,明确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的充电宝及电芯,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将充电宝纳入CCC认证属于监管强化,但CCC认证作为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并非充电宝产品的针对性技术标准,而此前实施的充电宝国家标准《电子电气产品用便携式移动电源》又是“推荐性”,叠加罗马仕事件的爆发,这使得监管升级变得尤为迫切。
展开全文
在这一背景下,工业和信息化部拟制定《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不再是“推荐性标准”,而是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国家强制标准”。从产品标识等基本要求到电池管理系统到材料来源生产过程,这一新规明确划出安全红线,也为行业强化了准入门槛。
更强监管措施的介入,将改变原本过多依赖消费者自辨良莠的市场秩序,提升制度化公平元素,从源头遏制劣质产品泛滥、淘汰低质产能,降低事故风险。
中国不但是全球最大的充电宝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生产国,日本、欧美市场90%以上的充电宝来自中国制造,大量国际品牌充电宝也是中国工厂代工。但由于此前国内对充电宝的质量监管标准比欧美市场宽松,导致出口产品与内销产品标准不对等,这不仅产生安全隐患,也隐含产业战略风险。
在国内,劣质产品内卷使劣币驱逐良币,抑制技术升级。在国际市场上,随着劣质产品的外流,频发的安全问题也将影响中国品牌出海,对中国制造全球化形象是长期打击。从这个角度讲,强化技术标准,与主流市场要求对齐,也是必由之路。
需要指出的是,技术标准的制定并非越严越好,而需综合各方面利益全局考量。但就充电宝新标准和监管而言,面对产业与市场繁荣的既有局面,正应以更严格的标准引导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并力争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话语权。从这个角度讲,强制高质量认证,对齐内外销标准,改变“出口严,内销松”,是题中应有之义。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指出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因此,即便没有罗马仕事件,中国制造的标准全面提升也是大势所趋。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付春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