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将在北京会晤?俄方火速做出表态,一句话不简单,特朗普要失望了?

Connor 欧意交易所App 2025-08-02 1 0

据报道,当英国《泰晤士报》那篇关于"普特北京会晤"的独家报道在7月中旬流出时,却引发了轰动,毕竟在特朗普重返白宫这半年里,美俄领导人多次通话却始终不见面的诡异状态,早已成为大国博弈中最耐人寻味的谜题。

但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火速回应,浇得华盛顿方面透心凉:"会晤势在必行,但时机未到"。这短短十个字里藏着的政治密码,恐怕比斯诺登泄露的文件还要耐人寻味。

美俄将在北京会晤?俄方火速做出表态,一句话不简单,特朗普要失望了?

特朗普(资料图)

翻开白宫与克里姆林宫2025年的外交日志,会发现个有趣现象:从2月首次通话算起,普京与特朗普平均每月都要隔空交谈一次,这个频率放在当代大国关系中堪称"热恋期"标准。但细看内容却充满黑色幽默——2月特朗普还信誓旦旦宣称要"24小时结束俄乌冲突",3月就变成"对普京感到失望",5月直接升级成"普京疯了"的暴论,等到7月更是祭出"50天停火通牒"这种充满真人秀风格的极限施压。这种高频次低质量的对话模式,活像两个互相拉黑的旧情人,偏偏每月还要准时在律师见证下协商离婚条款。

关于9月可能在北京举行的会晤,各方表态拼凑起来就像部悬疑剧的残缺剧本。普京确实确认将出席,这给了地缘政治幻想家们无限发挥空间。但细究起来,这场被媒体热炒的"东方会晤"至少有三大硬伤:其一是特朗普团队内部对此讳莫如深,《国会山报》甚至刊发社论警告这会"玷污美国荣誉";其二是俄方开出的条件清单根本不可能被接受;最重要的是中国外交部那句"目前没有可提供的信息",把中立态度拿捏得恰到好处。

佩斯科夫所说的"需要完成大量工作",某种程度上揭穿了当代大国外交的皇帝新衣。在俄军持续推进顿巴斯夏季攻势的背景下,莫斯科要的从来不是形式上的握手拍照,而是实打实的战略收益。这点从俄乌谈判的进程就能看出端倪——虽然7月伊斯坦布尔第三轮谈判达成了1200名战俘交换协议,但在核心的领土问题上,俄方代表坚持要求乌克兰"承认现实地面状况"的强硬立场丝毫未变。这种谈判策略明显是跟特朗普的"交易艺术"学的:先把军事筹码堆到足够高,再等着对方主动坐上牌桌。

美俄将在北京会晤?俄方火速做出表态,一句话不简单,特朗普要失望了?

展开全文

特朗普(资料图)

站在特朗普的角度看,当初靠着"24小时结束战争"的承诺赢回白宫,如今却被夹在军工复合体、国会鹰派和摇摆选民之间进退维谷。7月宣布的新一批"海马斯"火箭炮援乌计划,与其说是对俄施压,不如说是向国内利益集团缴纳的"政治保护费"。这种精分状态在"50天通牒"上达到巅峰——既想复制基辛格"穿梭外交"的传奇,又拿不出能让莫斯科买账的实质性筹码。

更微妙的压力来自大西洋彼岸。当特朗普团队还在纠结要不要在北京见普京时,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已经悄悄重启了与克里姆林宫的热线。欧洲人显然嗅到了危险气息:如果美俄真的在某个中国秋日的午后达成"大交易",被牺牲的很可能就是乌克兰乃至整个东欧的安全架构。

或许最值得玩味的是中国在这个三角关系中的定位。当西方媒体热炒"北京会晤"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很明确——既不说"是"也不说"不",只是强调"各国应通过对话解决分歧"。这种策略性模糊背后是典型的大国智慧:既要维护与俄罗斯的"上不封顶"伙伴关系,又要避免给中美关系增添变数。

美俄将在北京会晤?俄方火速做出表态,一句话不简单,特朗普要失望了?

特朗普(资料图)

对于眼下的美俄关系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乌克兰的天气预报还要难以预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9月各国领导人真的齐聚北京时,全世界媒体的长枪短炮注定会记录下每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交错——毕竟在大国博弈的剧本里,有时候没发生的剧情,往往比上演的更重要。

评论